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高校科技进展
教育部、科技部近期发布的《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破除“SCI至上”,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学生评价的直接依据等。
这一意见一经发布,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引发一些争议。对于《若干意见》,一些焦点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澄清。
去SCI、不“唯SCI”,并非不看SCI,不看论文
不破不立,破的目的是尽快遏制不良影响
SCI本来只是一种论文搜集统计手段,但以SCI论英雄、说长短愈演愈烈,导致科研界出现了很多功利性做法,甚至是荒唐的做法。“比如有的学者靠热点,拼凑、抄袭等,短短几年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SCI论文,却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曾经长期从事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李志民博士曾这样评价“唯SCI”评价带来的问题。一些学校,专家为了提高引用率与相关指数,竟然明文要求相互引用。种种极端功利的做法,误导科研工作,带偏科研作风,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评价等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破除SCI为代表的论文至上,变得紧迫,需要尽快遏制这一导向。这大约也是这个文件的核心,先要破!
要破,更要立,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实践中给出答案
无论如何评价,需要保障客观公正,才能立得住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唯论文”、“唯SCI”,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是公平公正的问题。因为人情社会与基本诚信的缺失,我们在各行各业(不只是教育行业、科研行业)的评价中,更习惯于定量评价,数数;对于学生考核、招生,是数分数,对于教师招聘、评职称,是数论文。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出现“唯论文”、“唯SCI”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才能找到符合国情文化的解决办法,解决大家的担忧困惑,尤其是确保公平公正,如此才能真正去“SCI至上”,让新政立得住,否则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在一些定性评价、主观评价、小同行评价时,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公平公正。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行评议或者各种定性评价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公开评议专家身份与评审专家意见,这既是对被评价者的公平,也是对评审专家最大的约束,公众与同行共同监督;再比如,适当放大评审量,增加所谓“做工作”的难度,以最大可能降低各种灰色空间。
破除“SCI至上”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是艰难的。相关领导人多次提出破除五唯的问题,建立新的符合中国国情文化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就如同高考改革一样,需要要更科学全面,但不能缺了公平公正。
作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